發布時間:2024-03-19
在定位行業有一個很明顯的割裂現象:
對于用戶來說,上千元一個定位基站,幾百元一個定位標簽太貴了,用不起;但是對于定位的產品與方案商來說,大家都徘徊在溫飽線上,也賺不到啥錢,甚至一個不留神,還要虧錢。
這樣的現象在定位行業很普遍。
本文就簡單分析一下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首先說說,定位的產品為何賣得貴。
一款定位產品是典型的綜合性IoT產品,既有看得到的硬件,也有很多的軟件,更包括了后續的服務。
只是在中國目前的商業環境中,大家習慣了以硬件的價格為商務合作依據,這就造成了硬件產品看起來的毛利率很高。
但硬件除了BOM成本之外,還有很多軟件成本、運維服務成本包含在里面。
這樣的商業環境下,硬件相當于供應商給客戶的綜合服務方案,收費自然就比較貴了。
再說說,為何定位企業賺的錢卻不多。
這就需要從公司的運營角度去分析了,我們根據定位行業的現狀,簡單分析一下定位行業的公司運營支出。
人員成本:定位行業屬于典型的電子行業,人均薪酬20-30萬的水平會有,且算法工程師這樣的崗位薪酬更高,但這樣的軟件性能力也跟硬件一起打包賣給客戶,這塊成本,是定位企業的絕對大頭支出。
辦公成本支出:定位企業主要聚集于深圳、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杭州、南京等大型城市,地點一般不能太偏僻,且空間也比較大,場租成本較高,人均1-5W的場租成本,筆者都見過。
除了這兩項之外,還有的重要支出項包括:營銷支出、商務拓展成本、渠道成本、研發設備&檢測認證成本等。這幾項不同的企業投入的力度差別很大,就沒有一個較為統一的數字。
那么,定位行業的企業人均產值如何呢?
筆者曾跟定位圈的朋友測算過,按定位產品50%的毛利來測算,一個定位企業,人均產值至少有60W才能保證公司不虧錢。
當然,有的企業毛利率或許可以做到更高,但有的企業也可能會低于50%,具體企業會有差異。
按這個數據估算,目前行業的企業大多活在溫飽線上。
目前在B端行業市場,還有一個問題尤為突出,就是定位企業想擴大業績規模,往往會選擇做集成方案,這樣公司的盤子確實是做大了,但是人均產值卻不一定有提升。
參考其他的行業,一般人均產值做得比較的高企業往往是做標準品,但是標準品的問題就是毛利又會很低,能保持20%的毛利就不錯了。
所以,對于企業來說,這是個艱難的選擇。
【IOTE】電力新能源及物聯網解決方案專業供應商—— 杭州綠掌科技將亮相IOTE物聯網展
【IOTE】春笙物聯、傳麒智能、維聚智控、邁洛克與您相約IOTE物聯網展
【IOTE】物聯網安全芯片及解決方案提供商——宏思電子將亮相IOTE國際物聯網展
【IOTE】工業級品質,大規模應用于能源物聯網——朗亦通科技將亮相IOTE物聯網展
【IOTE】物聯網通信數字化解決方案商——千尋信息將亮相IOTE國際物聯網展
【IOTE】58年香港工程界領航·物聯網智能化領先者——盈電環保科技將亮相IOTE國際物聯網展
【IOTE】專業RFID電子標簽&解決方案生產服務商新歌山將亮相IOTE物聯網展
【IOTE】芯誠智能、萬全智能、泰芯科技、鵬瑞新材料與您相約IOTE物聯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