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2-01
繼內地電商去年爭先開設無人零售店后,亞馬遜旗下首家無人超市Amazon Go周一也于美國西雅圖開張,客人于店內購物時,只需在貨品架拿起心儀貨品后就可以離開店鋪。雖然無人商店有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專家認為香港仍未適合發展無人零售。
新零售正全球崛起,亞馬遜旗下首家無人超市Amazon Go于美國時間本月22日于美國西雅圖開張,店內商品包括生活雜貨、飲品甚至即時餐點亦一應俱全。從亞馬遜官方發布的宣傳影片所見,客戶進入店內時,只需以Amazon Go的應用程式作身份認證,在挑選心儀商品后,就可以直接離開超市,而被帶走的商品就會經應用程式自動扣款。
無人商店技術門檻高
Amazon Go的新零售模式引起全球關注,但同樣的營運模式去年已率先于內地登陸,應用范圍比美國廣泛。現時,內地無人零售可分為無人貨架、無人便利店及無人超市三大類別,三種零售模式所應用的技術也不盡相同,當中以無人超市的技術門檻最高,皆因它們會結合綁定帳戶信息、RFID(無線射頻技術)標簽及人臉辨識三種技術。
以京東無人超市為例,首次使用人士,進入前需先綁定京東帳號,然后在超市門口的感應區面對攝像鏡頭,以供收集面部信息,完成后客人就能取得的二維碼綁定帳號,整個過程約需時10分鐘,再次進入則毋須重新認證。店內的商品均會貼上一張RFID標簽。選定貨品后需通過感應閘門進入結算通道,透過識別產品RFID標簽,同時配合通道對面的攝像頭識別購買者身分進行結算。
專責科技股研究的易方資本投資總監王華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雖然市場認為無人零售對成本控制及顧客體驗的影響最大,但他認為其最大作用是在于數據分析,包括客戶進入店后會先走向哪個貨架,甚么貨物會較受歡迎,甚至貨物與貨物間的關系,例如“原來客人拿起熱維他奶后就會買條雪條”。王華認為,收集極細致的消費者行為是以往傳統零售商所不能做到或極難做到,但現時通過無人零售的技術就可輕松取得,令商店可擺放商品至效果最好的貨架或更精準地定價。
收集數據效益高
除了上文提及的京東無人超市外,蘇寧云商去年8月于南京開設無人商店“蘇寧Biu店”,并在半年間于北京、重慶、徐州、上海開設另外四家分店。與京東無人超市一樣,客人進入商店前要先在超市門口的感應區通過認證,選定物品后亦需通過進入結算通道結算。據內地傳媒報道,每家蘇寧Biu店整套解決方案成本只需10萬元(人民幣,下同),而現時每家無人商店已具一定盈利能力。王華認為,隨著技術愈趨成熟,加上無人商店收集數據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亦見明顯,相信無人零售已是大勢所趨。
雖然內地積極發展新零售,但一河之隔的香港卻一于少理,經本報查訪,發現本港兩大超市雖開始接受電子支付,但暫未有意推行無人超市,繼續沿用傳統零售模式。香港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表示,香港缺乏經濟誘因推行無人零售,皆因對零售商來說,除了貨物本身的制造成本外,租金才是它們的最大敵人,而且無人商店本身只可以取代收銀的人手工作,對于上貨架、物流、庫存等的工作仍需人手處理。
香港缺經濟誘因
他舉例道,以去年全港入息中位數1.55萬元計算,假如每家便利店需要聘請兩位售貨員,一家便利店每月的人手成本為3萬多元,而售貨員本身亦要兼任其他店內的雜務工作。比較起來,要引入一套無人銷售系統,未計及研發費用,所需成本就超過百萬元,而且零售商要再另外聘請人手負責物流、庫存等后勤工作,可見開設無人商店其實并不能減少零售商的成本。
除了缺乏經濟誘因外,技術障礙亦是無人零售面對的另一個問題。他又指,阿里巴巴去年開設的第一家無人商店淘咖啡后,就曾發生系統故障,顧客在貨架選取貨品后就可以直接離開,系統并沒有進行結算;同時又有報道指,顧客選取貨品后沒有到結算區“埋單”,就強行沖閘離開,可見這些企業的系統解決團隊仍要未解決無人商店出現的保安及系統漏洞。
此外,即使無人零售最核心的RFID技術,本身亦存在一定問題,就是RFID的探測器不能同時探測多組標簽。現時只有Amazon Go突破這個技術門檻,全店顧客在貨架拿起貨品的一刻,系統已可以偵測到有關行為,并自行紀帳,只要消費者離開商店,系統就會自行結算。而內地現存兩家采同樣技術的無人超市則未有辦法解決此問題,顧客每次離開前,都要到特定的區域結算。因此麥萃才認為,香港要引入無人商店,就必須為企業提供經濟及技術誘因,相信待未來RFID技術成熟,系統研發成本降低后,本地零售商或會開設無人商店。
拆解零售業成本
本港學者認為,本港零售業缺經濟誘因發展無人商店,皆因它們最大敵人就是鋪租。空口無憑,想得知香港鋪租成本有多厲害,不妨翻開上司公司年報研究,雖然本港兩大超市百佳和惠康的業績都不會在年報中詳列,但從另一家上市百貨公司永旺百貨(984)的財務報表中,或許有一定啟示:
截至2016年12月31日止的財務報表中,列明四項與經營有關的直接及間接成本,包括員工成本、折舊、開業前支出、其他費用,總開支約34億元,當中員工成本為10億元,而部份代表鋪租成本的其他費用幾乎已占20億元,由于員工成本沒有再細分銷售、收銀、配貨、物流及行政員工的成本,假設負責收銀及銷售的員工占全部員工50%,鋪租成本已遠超前線員工成本。
人手成本只占15%
另一家成衣零售商佐丹奴的成本分怖就更清晰,參考集團去年的中期報告:集團的銷售成本、分鋪費用、行政費用共20億元,當中有3億元是負責分銷部份的員工費用,占所有成本的15%,反觀用于鋪租的成本則需5億元,占所有成本的20%,而最大部份的成本為存貨成本,占總成本超過50%。
粗略估計,對本港營運的零售商來說,鋪租已占去所有成本的25%,制造貨品的成本甚至已占去50%,比前線員工的15%為多。由此可見,與其要研發一套無人銷售系統,倒不如將資金用于研發降低制造貨品成本的技術,至于開設無人商店?當然可以,不過香港零售商財力不多如內地電商雄厚,零售市場亦遠未達至規模經濟階段,待騰訊(700)、阿里巴巴、亞馬遜這些白老鼠實驗成功后,再慢慢引進也未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