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9-30
作為新零售第一樣本,盒馬的模仿者眾,簡單梳理下大致就包括天虹的sp@ce、百聯的RISO系食、步步高的鮮食演義、蘇寧蘇鮮生、美團小象生鮮、京東7FRESH及永輝的超級物種等,要說當中最受業界關注的是誰?非永輝的超級物種莫屬,因此,對于二者的比較是件頗有意思的事。
盒馬
談盒馬前,有必要先講講其創始人侯毅,侯毅來自阿里的老對手京東,這是一個公開的秘密,其于2009年加入京東,先后擔任過京東物流的首席物流規劃師及O2O事業部(京東到家前身)總裁,外界普遍認為,京東物流體系的基礎架構就是由侯毅一手搭建起來的。
盒馬創始人侯毅
坊間傳言侯毅有兩大特點,一是腦洞大,二是聲音大。腦洞大的侯毅曾向劉強東提出了盒馬的雛形,結果是該模式太重而遭否決。事實上,盒馬的設計雛形跟馬云提出的新零售概念不謀而合,強調線上線下一體化。
也許是公司文化的不同,腦洞大在京東被視為缺點,在阿里卻是實打實的優點,最終,兩個上海男人(侯毅與阿里CEO張勇都是上海人)一起喝了近100杯咖啡后,侯毅帶著方案加入阿里,開始新零售第一樣本的試驗,也就是后來的盒馬鮮生。
作為零售行業的半個門外漢,侯毅的盒馬雛形是一個重資產方案,這個經驗來自京東,當初侯毅操盤京東到家項目時主導了和唐久便利的合作,其發現輕模式難以解決庫存和體驗問題,便提出了重模式的盒馬雛形,沒被采用,機緣巧合,這套方案獲得阿里CEO張勇的支持。
財大氣粗的阿里容許了盒馬這種高成本的試驗,原因是阿里本身亦在探索這種線上線下結合的新模式,一個值得注意的時間點是盒馬第一家店誕生于2016年1月,馬云在公開場合提出新零售的概念則是在2016年10月。
盒馬的整體架構從一開始就已經確定,即走倉店一體化的線上線下大融合路線,對傳統線下門店而言,坪效=線下交易總額/面積,線下交易總額受到空間與時間的限制,做到一定程度后,就很難再提升。盒馬不一樣,侯毅的強項是物流設計,因此,盒馬還有一個線上的殺手锏業務:3公里30分鐘送達,其本質就是提升線下店的輻射范圍,從而提升整體的交易總額,拉升坪效,據盒馬最新發布的業績顯示,成熟店的單店坪效為5萬,而中國零售賣場的平均坪效大約為1.5萬。
因為是店倉一體化模式,盒馬的店面大致在4000至6000平米間,為什么盒馬需要這么大的面積?首先,盒馬走的是生鮮+餐飲模式,生鮮是損耗率極高的商品,配合餐飲經營的話,損耗率會大大降低;其次,店倉一體化模式,既解決了盒馬門店的倉儲問題,同時也在扮演前置倉的角色,結合先進的自建物流設計方案,使得盒馬的線上業務迅速成型。
這點非常重要,因為盒馬從一開始就強調線上線下一體化。事實上,盒馬本身對自己的定義更多傾向是一家電商(目前其電商占比約6成),加上侯毅本身就是做物流出身,其自建物流系統能夠確保方圓3公里范圍內的訂單在30分鐘能送達,大大提升了門店對周邊范圍的輻射。
線下,則強調產品品質與體驗,藉由此,盒馬的思路是將線下的用戶往線上引流,從而突破傳統線下門店的坪效天花板。此外,盒馬的供應渠道、物流體系是其強項。
那么,盒馬最強的是什么?在生鮮傳奇創始人王衛看來,盒馬做得最好的是商品品類。
超級物種
作為中國最大的連鎖超市品牌永輝,同時亦是盒馬創始人侯毅眼中最大的競爭對手,其推出的超級物種直接對標盒馬,與盒馬主要選址社區不同,超級物種主要選擇的是核心商圈,以商圈的流動人群為主,并且其通常會以小店的形式經營,面積大致在幾百平米(500平米左右)。
永輝超市董事長張軒松
作為傳統零售巨頭,永輝多年來在生鮮的直采能力和供應鏈上相對盒馬更具優勢,此外,永輝的產品研發并不著眼于國內,而是在全球構建,盒馬在這點上同樣欠缺。
相對盒馬而言,永輝欠缺的是互聯網基因,在線上線下一體化、數字化應用上跟盒馬有差距,這點并不意外,盒馬從一開始就是沿襲馬云新零售那套思路在構建,實驗性非常強。但在技術上追趕盒馬也許并不難;相反,盒馬想要在直采能力、供應鏈構建及產品研發上趕上永輝,恐怕其難度會更大,因為這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
此外,永輝這么多年之所以能夠在線下稱霸,其獨特的合伙人+賽馬制功不可沒,這是永輝創始人張軒松了不起的一個創舉,在沒有互聯網思維的前提下,這套制度堪稱完美。它把每一個門店變成一個自組織,每一個店員都是合伙人,在分享利益的同時,干不好就會被干掉,這就使得每一家門店如果能長期生存下來,那么它的戰斗力就會非常強。每一家門店的員工只關心所在門店的業務,盡管單兵作戰能力強悍,但若作為一個集團軍的話,整體的作戰能力未必就是戰斗力的疊加,甚至可能出現內耗,這可能是永輝這套制度的先天缺陷!
結局會怎樣?
最后,拋開零售業具體的戰術、營銷伎倆外(這些伎倆對最終戰局的影響甚微,此能用,彼同樣能用),盒馬與超級物種的競爭,正如本文的標題所言,基本可理解為技術派與人性派的較量,起碼目前是如此局面,盒馬加持著阿里的技術與數據,超級物種的背后則有馬化騰這個男人,盒馬的這種優勢到底能持續多久?
同樣,盒馬的重資產戰略布局何時能趕上永輝多年所積累出的先發優勢?這同樣是一個問題!
也許,當彼此的優劣勢真正達至勢均力敵時,雙方的較量才真正開始,只是待到那時,是不是會有一個強悍的第三者甚至更多的競爭者入局?結局怎樣又何妨,作為用戶的你我,已然成為當中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