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2-02
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互聯網不同,物聯網是在互聯網的基礎之上,將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的一種概念。物聯網將是下一個推動世界高速發展的“重要生產力”,是繼通信網之后的另一個萬億級市場。也是“信息化”時代的重要發展階段。
物聯網層次結構分為三層,分別是感知層、網絡層、應用層,感知層的作用是通過傳感網絡獲取環境信息。感知層是物聯網的核心,是信息采集的關鍵部分,那么作為物聯網的“耳鼻口”,感知層到底對物聯網發展意味這什么?
主流的傳感技術
感知層是物聯網的基礎,是聯系物理世界與信息世界的重要紐帶。感知層是由大量的具有感知、通信、識別能力的智能物體與感知網絡組成。目前的主要技術有:RFID技術、二維碼技術、Zig-Bee技術和藍牙技術。
ZigBee技術是一種近距離、低復雜度、低功耗、低速率、低成本的雙向無線通訊技術。Zigbee由于價格相對昂貴,其次協議占帶寬的開銷量對信道帶寬要求較高,在技術實現方面,zigbee協議開發難度很大,大多數zigbee協議還沒開源,各家廠商通信協議互不兼容,極大的阻礙了設備的統一性,所以相比Zig-Bee和藍牙技術,我國在二維碼技術與RFID技術的建設較多。
RFID作為用途最廣泛的自動識別技術近些年頗受企業關注,據悉,RFID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它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可快速地進行物品追蹤和數據交換。識別工作無須人工干預,可廣泛適用于各種領域,如物流和供應鏈管理、門禁安防系統、電子支付、生產制造和裝配、物品監視、汽車監控、動物身份標識等。目前我國在RFID的領軍企業有深圳遠望谷、上海復旦微電子、深圳先施科技、北京航天金卡等。
但目前RFID發展也存在這許多的問題,首先是成本較高。其次是可靠性較差,相比二維碼技術,RFID讀取資料的準確性不那么盡如人意。最后是兼容性較差,目前的RFID技術并不兼容現有的系統和技術,缺乏統一的標準。
二維碼技術作為一種信息交換、傳遞的介質,不但在質方面使應用水平得以提升,在量方面也拓寬了信息傳遞的領域。二維碼具有高密度、高容量、糾錯強和成本低等特點,不依賴網絡和數據庫,因此也頗受到廠商的關注。但近年來,在二維碼使用中出現了各種安全問題,也多少阻礙了它的應用和發展。
主流的傳感器
物聯網時代,傳感器無處不在。據悉,目前全球傳感器各類約有2萬多種,我國已擁有科研、技術和產品約為一萬多種,其中國內主流傳感器廠商以汽車傳感器為代表的有航天時代電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常州盛士達傳感器有限公司等,以儀器儀表、稱重產品、壓力傳感器為主的有西門子傳感器與通訊有限公司、廣州市西克傳感器有限公司等。這些傳感器被廣泛應用于航天、航空、國防科技、醫療設備以及工農業等各個領域。為我們實現智慧城市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由于目前對傳感器尚無一個統一的分類方法,目前常見的傳感器包括壓力、溫度、光電、濕度等。
據悉,隨著市場對智能設備的需求不斷上升,傳感技術已成21世紀最具有影響力的高新技術之一。近年來,受應用需求傳感器呈爆發式增長的影響,業界預測全球傳感器需求有望從當前的百億級激增到2025年的Trillion-Sensor(TSensor,萬億-傳感器)量級。未來,亞太地區將成為傳感器應用最有潛力的市場。
但是我國在傳感器發展中也暴露出許多的問題,比如我國傳感器行業整體缺乏創新的基礎和動力,特別是在敏感元件核心技術及生產工藝方面差距較大。目前全球主流傳感技術仍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
物聯網感知層的發展離不開這些技術的通力合作、互相補充,巨大的物聯市場,勢必會推動感知層技術在中國的發展。
安全仍是主要問題
物聯網安全可謂是當下全民最關注的重點,智能攝像頭、智能電表、智能路燈的普及以及未來智慧城市的落地。物聯網在向人們大開便利之門的同時,面臨著更加嚴峻的網絡安全態勢,其遭遇的安全挑戰也遠遠超過了互聯網時代所帶來的安全危機,作為連接現實世界與數字世界的關鍵節點的物聯網智能終端,實時將所識別、采集的物理信息傳輸至網絡世界的恰恰是物聯網感知層的主戰場。
目前很多物聯網智能終端設備的安全能力普遍偏弱,本身存在各種漏洞和后門,很容易成為黑客實施攻擊的“幫手”,遭受物理操縱、信息泄露、惡意控制等攻擊。
梆梆安全研究院院長盧佐華在公開演講中提及智能交通信息安全更大的安全隱患來自感知層。
盧佐華表示,近年,全球智慧交通領域里的航運、物流等行業巨頭紛紛遭遇黑客襲擊,瑞典交通運輸管理局因黑客DDoS攻擊幾近癱瘓,基于物聯網的智能交通服務體系面臨來自感知節點的安全難題。深入分析典型黑客攻擊案例能夠看到,物聯網智能終端已經成為大規模網絡攻擊事件頻頻發生的源頭,攻擊者正在愈加熟練的運用這一新型利器不斷“收割”,物聯網感知層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
盧佐華認為,物聯網智能終端在實現安全防護時需要同時考慮終端硬件安全、操作系統安全、應用程序安全、終端數據安全、終端接入安全,同時結合攻擊者常用的攻擊路徑,對物聯網智能終端做具有針對性的、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