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2-08
《深圳市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發展規劃(2014-2020年)》及《深圳市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發展政策》3日正式發布,深圳將在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等領域大展拳腳,未來7年每年將投5億元專項資金扶持產業發展,至2020年,初步形成創新活躍、配套完善、服務發達的產業體系,培育一批技術引領型國際知名企業和研究機構,培育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力爭產業增加值超過2000億元。
搶占新興產業藍海
勇于創新的深圳,對新興產業的觸覺更為靈敏,及早規劃、搶先布局,對深圳而言是應有之義。因此,深圳率先在2009年推出了互聯網、新能源和生物三大產業扶持計劃,隨后又將此計劃擴展至新一代信息技術等6大產業。
現在,隨著現代傳感技術、網絡通訊技術、自動化技術、擬人化技術、生命信息技術的快速突破與融合創新,生產智能化和生活智慧化的深入推進,孕育產業發展新機遇,創造產業發展新需求。為構建國際競爭新優勢,掌握發展主動權,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回歸”戰略,瞄準機器人、可穿戴設備、智能裝備技術和產業,重塑制造業優勢。深圳及時抓住這一產業發展動向,率先出招,經多方調研出臺了《深圳市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發展規劃(2014-2020年)》。
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對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的規劃需要搶抓全球產業變革和國內經濟轉型的機遇,以生產方式智能化和生活方式智慧化為目標,以突破關鍵共性技術為核心,以研發和產業化為支撐,以推進示范應用為牽引,優化政策環境,廣聚優質資源,提升創新水平,拓展增值服務,努力將深圳建設成為國際化的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基地。
規劃指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創新活躍、結構優化、規模領先、配套完善、服務發達的產業體系,培育一批技術引領型國際知名企業和研究機構,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取得一批自主知識產權,培育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打造一批“專、精、特、新”的專業化企業,形成一批國際品牌企業,產業增加值超過2000億元,成為新時期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引擎,將深圳打造成為國內領先、世界知名的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制造基地、創新基地、服務基地和國際合作基地。
規劃在分析發展基礎和面臨形勢、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了“強化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促進產業高端集聚”、“拓展現代制造服務”、“優化產業生態環境”等五大主要任務;確定了“工業機器人跨越、服務機器人孵化、可穿戴設備創新、智能檢測儀器培育、智能測控裝置與部件支撐、智能制造成套裝備提升、重大應用示范推廣、傳統產業智能化升級”等八項重大工程;從組織、政策、資金、人才和空間等五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保障措施。
支持核心技術攻關
規劃先行,配套政策則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昨日頒布的《深圳市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發展政策》強調學科性、連續性、前瞻性、系統性、可實施性,共分10個部分,39條。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配套政策系統性強,提出要支持產業核心技術攻關、創新能力提升、產業鏈關鍵環節培育和引進、重點企業發展、產業化項目建設等各方面內容。
綜觀整個配套政策,不難發現,扶持政策強調自主創新,提出要支持促進創新能力提升、鼓勵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推進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推進重大應用示范工程、加強知識產權工作、實施產業標準戰略等政策措施。
同時,配套政策力推培育發展企業主體,提出要引進企業,實施名牌帶動戰略,支持申請國際認證,促進企業技術改造等政策措施。在加強產業空間保障上,則提出要加快智能裝備產業基地和產業集聚區建設,依托園區引進項目等政策措施。
人才是產業發展的關鍵,為此,配套政策強調要引進培養高素質人才隊伍,提出要吸引高層次人才、加強人才住房保障、設立院士和博士后站點、吸引創業人才和團隊、逐步建立人才支撐體系、加強技能人才的培養和培訓等政策措施。
扶持政策有多項創新
以往的產業扶持政策多是設立產業基金,通過無償補助、貼息等方式為企業排憂解難。這一次,深圳創新財政資金投入方式,開展多元組合扶持方式。有關負責人透露,扶持基金不再僅僅是直接給予企業補助,而是積極拓展融資渠道,擬組建產業投資基金、支持并購參股等,支持開展創新模式貸款,支持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擔保,開展融資租賃業務,鼓勵資本市場融資等。
深圳還將加強專項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形成多渠道投入機制。同時,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鼓勵企業在生產經營環節廣泛應用智能技術、工藝及產品,提高綠色化及自動化水平,推動傳統優勢行業智能化發展等。此外,在創造良好市場環境上,深圳將扶持培育應用市場,加大稅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對智能裝備產業發展環境的宣傳推廣力度,推動產業聯盟發展,支持對外合作等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