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4-08
被科幻電影渲染了幾十年的智能化生活離普通人還有一段距離,但我們已經開始在一些地方初見其端倪了。作為目前最成熟的智能家居設備,智能音箱這個領域在今年迎來了全面爆發,多家互聯網科技領域的大小公司沖進了這個戰場。而阿里出品的“天貓精靈”在“雙11”中達到100萬銷量更是讓智能音箱在這一年的發展達到了高潮。“未來5~10年內,AI將大幅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 這是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的預言。而今天的我們或許就站在這個改變的起點。
“小雅小雅,明天天氣怎么樣?”
“北京市明天氣溫是零上2~8攝氏度,晴,西北風3到4級。”
“提醒我明天早上8點起床。”
“好的,已為您設置好了明天上午8點的鬧鐘。”
晚上睡覺前,一個人在北京租房住的單身男青年羅偉完成了他從7月份開始每個晚上都要進行的一段對話,而對話另一端的“小雅”不是他的女朋友或室友,是一臺音箱,而且是一臺“會說話”的音箱。
盡管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但業界目前普遍將這類具有和人類進行語音交互能力的音箱統稱為“智能音箱”。拉開這種產品序幕的是美國亞馬遜公司在2015年下半年正式推出的智能音箱Echo,根據CIRP、RBC Capital Market的數據,包括Echo、EchoDot和Tap在內的亞馬遜智能音箱,目前已累計銷售接近千萬臺,銷售額達到8億至10億美元 。Echo則占據了這個市場超過70% 的市場份額,成功地讓這種通過語音方式和人類用戶交互的新型音箱進入北美主流市場,并為其他有相似想法的公司立下了一個標桿。
“過去幾年亞馬遜公司的Echo已經初步成為整體智能家居的一個入口和接觸點。”市場研究機構IDC中國研究經理金迪告訴本刊,“在中國,大家都試圖在整體市場上找到新的硬件機會,通過這種新型的硬件入口擴大他們本身的生態服務能力。”而現階段,以Echo為代表的智能音箱就是最成熟的選擇。
5月的時候,曾有智能家居行業從業者對媒體透露:“現在已經沒有哪家巨頭不在做智能音箱了,估計就在2017年,國內起碼會有七八個中國版Echo面世。”而這段話在年底得到了證實。從今年年中蘋果公司在WWDC大會上推出自己的智能音箱HomePod開始,國內大大小小的廠商都陸陸續續或開始或完成了自己智能音箱的開發工作,國內市場上的智能音箱產品從寥寥無幾進入到了“百箱大戰”的階段。
6月20日,喜馬拉雅FM發布了智能音箱“小雅”;7月5日,阿里旗下第一款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音箱“天貓精靈X1”發布;7月26日,小米發布了名叫“小愛同學”的人工智能音箱;8月24日,人工智能創業公司出門問問發布了智能音箱產品“問問音箱Tichome”;最新的則是百度——他們在11月16日發布了智能音箱“百度raven H”。
事實上,你可以把男青年羅偉口中的“小雅小雅”替換成“天貓精靈”“小愛同學”“叮咚叮咚”等不同的稱謂,因為它們本質上都是各個產品自己的“喚醒詞”,喊出這些設置好的詞,你就能和你的智能音箱展開對話。這些看上去頗為人性化的昵稱正隨著智能化家居的普及開始進入千千萬萬個中國的普通家庭。
從無人問津到“百箱大戰”
“天貓精靈出貨達到100萬!”
距離今年“雙11”不到三周的時候,阿里率先把標價499元的天貓精靈X1砍掉400元——通過提前預訂、優惠券等方式,面向淘寶“超級會員”推出了99元的價格;很快,京東旗下原價399元的“叮咚音箱TOP”也向京東Plus用戶開出了49元的優惠價格。
產品上市還沒滿半年,一場貼身肉搏式的價格戰就上演了。而在此之前,國內只有由京東和科大訊飛在2015年年初聯合成立的靈隆科技公司算是這個行業內真正有實力的參與者。他們在2015年8月就推出了國內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智能音箱“叮咚A1”。但叮咚音箱在當時并沒有帶來如Echo一樣的市場效應,他們自己也直言在前兩年“賣得不太好”。
當時,普通用戶很難感知到“智能音箱”為何物,除了小部分的“極客”用戶之外,智能音箱還離大眾很遠。“我們經常遇到這種情況,一個用戶第一次用,我們給他演示以后,他甚至都有點不敢說。即使在喚醒它之后,也不知道該怎么往下說,因為他沒有用過語音產品。”靈隆科技首席科學家湯躍忠對本刊說道。
“我們希望這款產品能從實驗室真正地走出來。”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負責人淺雪對本刊說道。在她看來,智能音箱這類產品雖然在圈內已經提了很久,但用戶量其實不多,“所以我們覺得一定要把這個產品從實驗室帶出去,進入真正的產品化”。
多達400元的優惠措施帶來的刺激是顯而易見的。“反正99塊錢買個音箱回家也不算虧。”在“雙11”期間搶到了這款音箱的一位買家對本刊說道。而最終的結果也很驚人——100萬,這個數字超過之前中國市場上所有智能音箱產品銷量的總和。“這次營銷也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我們起初是覺得50萬差不多了。”淺雪說。而100萬的銷量讓她覺得這代表著他們“拿到了一張船票”。
很快,他們在行業內的“老大哥”靈隆科技也來應戰,將自己原價399元的叮咚音箱TOP向京東Plus用戶開出了49元的優惠價格。“雙11”戰火突起。
“我們是有多條產品線的,我可以拿一條產品線上單一產品陪你玩,這個沒有問題。”湯躍忠對本刊表示,他認為用一款去吸引眼球,去做爆款的策略是可以有的。而有上游服務商此前曾透露叮咚音箱這次給出的49元價格,連麥克風陣列的成本都覆蓋不了,是在用“血虧”的方式做活動。
但這樣的策略卻引起了業內其他還只有一款主力產品的同行們的不滿。
“坦白講,我覺得這對行業是不太健康的做法。”小米生態鏈副總裁及小米智能音箱負責人唐沐對本刊說道。據他透露,天貓精靈X1的成本可能接近400元 ,99元的定價意味著阿里要在這場大型促銷中補貼300萬元 。在他看來,這種促銷有可能讓用戶對智能音箱的價值感產生斷崖式下降,“大家有可能會覺得他的音箱就值99元”。
不過,據知情人士透露,天貓精靈事實上本來不想打價格戰,“但現在阿里的這輪血虧式促銷,直接刺激就來源于‘小愛同學’的定價策略”。延續了自己以往的風格,“小愛同學”這款智能音箱僅299元的價格在發布之初也被稱為“價格屠夫”,要知道此前發布的主流產品價格均在500元以上。喜馬拉雅FM硬件事業部總經理李海波此前曾對媒體透露:“深圳市南山區一公里內就有112家智能音箱方案提供商。”而小米發布新產品“小愛同學”智能音箱后,80%以上的方案商都被迫轉型了。唐沐對本刊表示,他們的“小愛同學”這款智能音箱在成本上就達到了295元,所以299元的定價基本是“貼著成本在賣”。但他認為這其實是這個產品的正常狀態。“我沒有補貼,我們也沒有虧個幾十塊錢幾百塊錢賣,我們做出來的就是符合小米價值觀的一個產品。”
在這個市場還離普通用戶有一段距離的時候,價格上的廝殺就刀刀見紅。除了有京東和科大訊飛做靠山并擁有多款產品線的叮咚音箱之外,小廠商們無力加入戰局。創業公司出門問問的CEO李志飛此前就對媒體評價道:在人多錢多且狼性的互聯網巨頭面前,所有的理性分析預測、傳統消費電子的渠道品牌,以及創業科技公司的長線積累都顯得蒼白無力。相比“天貓精靈X1”100萬的銷量,他們今年的目標只是10萬而已。在這種現實條件下,他覺得他們這樣的小公司能做的只有“在一邊修煉內功,把產品體驗打磨好”。
但“100萬”這個數字只是一個開始。IDC中國研究經理金迪對本刊表示,對比在美國3億人口下出貨量超過千萬 的Echo,天貓精靈的100萬銷量仍然規模很小,在智能終端設備的普及率和滲透率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套了一個音箱外殼的機器助手
“測試結束,準備斷電后自檢……”
“我看你先查一下天氣和航空管制,開始監聽地面控制信息。”
“先生,在實際飛行之前,還有百萬兆字節的大量計算需要運行……”
“J.A.R.V.I.S.,有時你總得先做后說。”
以上這段對話發生在《鋼鐵俠》系列電影中,其創作者為主人公托尼·斯塔克設計了一個智能管家“Jarvis”,它幾乎無所不能,是鋼鐵俠的好幫手。電影是虛構的想象,但在現實中,已經有人開始嘗試在現實生活中實現這一幕了。去年圣誕節期間,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公布了一段視頻,為了致敬電影中的Jarvis,他在現實生活中開發了一款同名的人工智能程序,這個人工智能管家不僅會開燈,還會向扎克伯格扔T恤,幫他烤面包,甚至還能“哄娃”。
事實上,從陪在堂·吉訶德身邊的桑丘到鋼鐵俠身邊的Jarvis,對這類在你需要時能幫你做事、在你無聊時能和你聊天、在你無助時能給你撫慰的身邊助手的渴望一直是很多人的心愿。而現在,智能音箱就是最接近這一理想的現實投射。
“如果有一天這個東西長了眼睛,我相信大家是能接受的。”在唐沐的設想中,機器人的形態也許就是智能音箱這類產品發展的最終方向,畢竟大家已經被科幻片教育了這么多年,只不過現有的技術條件下,音箱是一個最合適的產品落地形態。
“其實這種百箱大戰所反映出的是智能助理設備終端這個新的產品的火熱,而音箱只是目前從外形也好、從產品定位也好,比較合適去做的一個產品外形的方向。”說這句話的人是龍夢竹,她是智能語音技術提供商思必馳公司的CMO,這家公司為現在市面上絕大多數智能音箱產品提供了一定的技術支持。從他們的角度來看,“音箱”只是一個外殼而已,這類產品的本質其實是“智能助理設備”,“你把它中間挖空它就可以是‘智能花瓶’”。
但現階段,它離“智能助手”還太遠。唐沐表示他們在發布這款音箱的時候就刻意避免說這是一個像電影里面的人工智能助手那樣的東西,“因為真的還沒達到”。淺雪也對本刊表示,他們當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管理用戶預期,因為用戶非常容易會把能交流的東西當作是無所不能的”。有內容提供商此前曾透露,即使是因為背靠科大訊飛語音識別準確率最好的叮咚音箱,目前點播準確率也只有40%~50% 。已經習慣在睡前向小雅音箱派發任務的羅偉也對我們表示“和音箱的對話超不過10個回合”。毋庸置疑,智能語音交互還有很長的技術路要走。
一個共識是,Echo的興起,其實跟大家最開始對Echo的低預期有關。亞馬遜最初并沒有大推Echo,所以早期用戶對Echo的語音識別準確率及智能程度期待不高,加上價錢也不貴,結果用了后反而有驚喜。而坦白來說,國內目前所有的智能音箱產品離“智能助手”這個方向還有距離,因此他們現在紛紛開始在數據上“動心思”。
淺雪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用戶目前每天至少會喚醒天貓精靈60次 ,而喜馬拉雅的李海波更表示他們自己的“小雅音箱”每天都會被喚醒140多次 。
“現在外面的虛數太多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對本刊表示。而靈隆科技CEO魏強在年中接受“36氪”采訪時透露的活躍度數據也許更有參考價值:目前叮咚語音交互的日活為25% ,周活為40% ,月活為70% 。
相對沒那么高的活躍度與它現有的能力有關。現階段,它能做的大部分還是那些相對簡單的事。根據喜馬拉雅透露的數據,收聽音樂等音頻內容是用戶現在用智能音箱做得最多的事,排在后面的就是像天氣預報、日常提醒等基礎服務。其他各家情況也基本大同小異。真正想要實現電影中的場景,甚至是像《她》(Her)中與虛擬人工智能助手談戀愛,現有的技術能力還遠未成熟。
“我們不認為現有的智能音箱是最終的答案,還要看它未來迭代的情況。”金迪說道。在她看來,智能音箱有可能只是一個“過客性” 的產品。而市場分析機構Strategy Analytics分析師戴維·威肯斯(David Watkins)則對本刊表示:“無論如何,人工智能助理和語音交互都是下一個主要的技術戰場,而智能音箱就是目前的最佳方案。”
不管如何博弈,這都是未來智能生活的開啟
現階段來看,除了語音識別與自然語言理解等基礎技術的發展需要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不斷努力之外,目前阻礙它發展的還有內容生態的掣肘。作為國內音頻內容最大的平臺,喜馬拉雅在前不久切斷了與小米和天貓的合作,原因只能是因為利益。“第一大分歧就是價格。”李海波對本刊表示,喜馬拉雅“開放平臺”是叮咚、小米和天貓這樣的智能音響重要的內容來源,但由于是免費接入,只能使用喜馬拉雅開放平臺少量內容。舉個例子,這意味著郭德綱在喜馬拉雅平臺授權的數千條音頻內容只有少數幾條能授權播放,并且不具備最重要的“斷點續播”功能,也無法播放已經在喜馬拉雅APP上購買的付費節目,而這些能力他們都開放給了自己的小雅智能音響。因此而形成的同類型產品之間的競爭,也讓硬件廠商與內容提供商之間的博弈還需要一段時間。
但從更長遠來看,幾乎所有人都同意,這會是一個擁有廣闊前景的市場,智能家居控制則是它背后想象空間的來源。
“隨著產品能力的不斷增強,新的使用場景的出現,以及新的競爭對手進入這個領域,我們預計未來幾年這個市場將繼續強勁增長。”戴維·威肯斯對本刊分析道。在他看來,隨著中國家庭中連接的智能設備越來越多,這些設備將受控于一個智能中心設備,而這就是智能音箱的機會。事實上,Echo最初讓人眼前一亮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通過其Alexa平臺控制家庭環境內的其他智能產品,比如消費者可以發出指令,命令Alexa為自己開燈或關燈。在冬天起床的時候,這會令人感到慰藉。
已經在智能家居行業耕耘幾年的小米就直言不諱地表示“小愛”音箱是對其智能家居戰略的“一個收割”,此前他們已經推出了7000萬件可聯網的智能硬件設備,而用戶現在可以通過智能音箱用語音操控它,在他們看來這會比用手機APP操控它方便很多。在他們看來,以后在家中,你能用語音去操控家中的任何一件家居物品,甚至包括馬桶。
這種趨勢還體現在傳統廠商們的轉變上。
以國內目前最重要的家電廠商美的為例。在去年的中國家用電器及消費電子博覽會前夕,美的在上海召開發布會,發布了22款美的M-Smart智能家電新品,具體涉及的品類有:冰箱、洗衣機、微波爐、烤箱、油煙機、智能灶、洗碗機、健康秤、空調、風扇、抽濕機、沐浴系統。而在采訪中,幾乎所有的智能音箱廠商都表示他們和美的有合作。與此相似的還有海爾。
“現在已經有很多廠家主動找來,希望能夠被小愛音箱控制,因為對于他們來說無非是多了一個遙控器,但是讓用戶使用它的硬件會更方便,何樂而不為?”
對于傳統音箱行業來說也是如此。傳統音箱大廠JBL和索尼均已經和靈隆科技有了合作,推出了幾款新型的智能音箱。“索尼總部經常派人直接過來談,會定期開技術會議,他們非常重視。”湯躍忠說道。
也許只有作為內容平臺的喜馬拉雅有不同的意見。在他們看來,整個中國的智能家電現在連千分之一都占不到,但收聽這個市場從來都是存在的。“我們認為短期五年之內,中國的物聯網市場并沒有那么大,家用電器能夠被智能音箱或者說類似的其他設備喚醒在現在還是個偽需求。”所以他們明確表示自己的定位“絕對不是助手”,而是更好地傳達內容。
而更長遠來看,作為一個技術門檻較高的行業,巨頭在這個市場會更有勝算。“幾乎有頭有臉的(公司)都在做。”這是業內人士透露的信息。戴維·威肯斯也認為迄今為止,智能音箱市場一直由主要的科技公司主宰,因為“他們將音箱視為控制智能聯網家庭中與用戶互動的手段”。而控制了和用戶的互動,也就控制了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