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3-30
最近,頻有媒體曝出菜鳥物流無人車在公開道路上進行測試的視頻。3月24日,菜鳥在深圳舉行技術論壇,菜鳥資深算法專家,被稱為“菜鳥小G”之父的陳俊波也公布了該視頻,證實了該款無人車的確是菜鳥的產品。此外,在論壇上,陳俊波也透露出菜鳥或將在年內量產無人車的重磅消息。
在公布的視頻中,一輛帶有“菜鳥ET物流實驗室”字樣的無人車在開放道路上行駛。視頻顯示,傍晚時分,在下班的晚高峰,車流和人流都比較大的情況下,這輛無人車能識別紅綠燈,能避讓拐彎車輛,周邊穿梭的電動車對其沒有造成任何影響,但是該車的行駛速度比較慢,與行人走路的速度相近。據新智駕了解,菜鳥首批量產的車型將是視頻中的這款無人車。
菜鳥ET實驗室由菜鳥網絡與2015年年底組建,目前,已經研發出了菜鳥小G,菜鳥小G 2代,菜鳥小G Plus三款末端配送機器人。但是,網上所流傳的這輛外形方正的無人物流配送車,還未在菜鳥網絡官網上展示出來。
*菜鳥無人駕駛技術進展
從已有的菜鳥所公布的信息來看,從末端機器人到宣布量產無人車,其無人駕駛技術進展可謂迅速,這是怎么做到的呢?
菜鳥的無人駕駛技術
從論壇中,新智駕了解到,菜鳥的無人駕駛系統大部分是由3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就是傳感器;
第二部分就是計算單元;
第三部分就是執行機構。
菜鳥所使用的傳感器組合有激光、超聲、單目攝像頭、雙目攝像頭、GPS、IMU等。據新智駕了解,菜鳥的ET實驗室所研發的無人車所使用的激光雷達是速騰聚創的RS-LiDAR-16。而在定位上,則使用了千尋位置。所有的這些傳感器的數據都會輸入到菜鳥的計算模塊中。
菜鳥計算的模塊,整體而言,又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高精度地圖,這個部分更多的是去識別和處理靜態的場景;
第二個部分是定位,除了確定位置,這個部分還會去處理一些結構化的場景識別,例如道線、交通標識等;
第三個部分是識別,這個部分更關心的是一些動態的障礙物,對它們進行一些檢測、跟蹤、預測。有了識別之后,系統就有了對機器人正在運行的動態的周圍環境的語義理解。
地圖、坐標和周圍環境的語義理解會被輸入到導航模塊。導航的模塊分為幾個層次,最高的層次是路徑的規劃。接著就是運動的規劃,即Motion Plan。Motion Plan決定了輪子的轉向和加減速等。再接著是控制的算法,它會讓電機配合上一個層次規劃出來的路徑。最后執行機構會通過驅動電機來完成所有動作。
在論壇上,陳俊波通過一些Demo向大家具體展示了菜鳥的無人駕駛技術。
下圖就是完成SLAM(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之后,整個阿里巴巴西溪園區在小G眼中的樣子。
陳俊波介紹,阿里巴巴西溪園區和菜鳥西溪首座之間來回10公里的路段,是他們的實驗路段,現在,最新的小G Plus已經能夠在園區和首座之間做配送,完成內部的文件、快遞等的收發。
在行人識別方面,菜鳥的相關系統在識別行人后,還會將其映射三維世界的坐標中,并預測行人接下來的軌跡。再輸入到決策、規劃、控制算法中,使機器人提前判斷出最合理路徑。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在全球無人駕駛里最知名的數據集之一的KITTI數據集的道路場景分割排行中,已經已經取得了六項算法第一名的位置,顯示了其在無人駕駛領域的技術實力。
陳俊波還介紹了菜鳥防止小G被“抱”走的一些防御機制。首先,菜鳥后臺有非常完備的監控測試,對機器人的CPU、內存、傳感器都會有完備的監控,任何異常都會反映到后臺上。另外,小G的定位也是實時的,因此隨時可以知道小G的確切位置。最后,小G還有視頻監控,一旦發現小G有什么異常,就可以把視頻傳到后端然后做一些相應的處理,包括報警。
在加州近期宣布的有關不設安全駕駛員的無人車測試規定中,有嚴格的遠程監控要求。目前應用在菜鳥小G上的這種遠程監控機制,相信也會深入應用到菜鳥的無人車中。
無人駕駛卡車
論壇最后,陳俊波表示,菜鳥無人車已經經歷了三年的研發過程,今年或將進行小批量生產并探索商業化模式,具體模式相信大家很快就會看到。他也提到,菜鳥除了在末端的配送機器人,在卡車,在高速公里上的配送領域也會展開非常多的有意思的進展。
新智駕了解到,菜鳥網絡ET物流實驗室從去年12月21日開始,就在招聘無人駕駛方向的專家和工程師,具體職位包括:無人駕駛系統平臺研發工程師/專家、無人駕駛智能云服務架構師/專家、無人駕駛SLAM與導航算法專家等。招聘人數超過30人,工作地點都在阿里的大本營杭州市。
菜鳥還面向傳統車企招聘汽車電子ECU和控制系架構等方面的工程師,為即將到來的自動駕駛大戰招兵買馬。目前,菜鳥相關的招聘還在持續進行中,預計其自動駕駛卡車離面市還有一段的時間。
物流場景自動化
根據馬云的預期,未來的中國將會實現一天10億的包裹數量,并且估計在六、七年內就能實現。
陳俊波介紹說,根據中國社科院的《中國人口老齡化調查報告》,2010年,我國的工作人口占比達已經到峰值,接下來的幾年都在下降,未來還將會加速下降。與菜鳥網絡合作的許多快遞公司也紛紛表示面臨招不到人的難題,快遞行業的人員流動率已經到了每年大概百分之三四十。
面對未來龐大包裹的數量,及快遞從業人才流失的問題,菜鳥希望,未來50%以上的包裹將由智能配送機器人完成。
目前,在無人駕駛領域中,低速的,特定場景下的自動駕駛是較有希望率先實現商業化的分支。而物流場景,將會形成巨大的市場。背靠我國第一大電商阿里巴巴,菜鳥先天就擁有絕對的物流場景優勢。而菜鳥此番公布即將商業化的無人配送車與正在研發中的自動駕駛卡車組合起來,無疑將打通物流場景自動化的鏈路,產生新的經濟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