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3-14
昨天遇到的兩件事情,促使我寫下本文。
一件是,中午收到信息,某國家級特大型公共場所招商無人售賣商店,要求對接視像識別應用。另一件是,下午與某家采用RFID方案的無人零售項目商洽談點位合作,他表示因為技術成本高昂,無法支付太高的點位費用。
聽到第一個消息,我的感覺是RFID可能要輸了,然后很快在下午的交流中堅定了這個判斷。
我簡單地認為,如果在同一個場景中已經用到了視像識別,那么就很難再去疊加RFID。政府機構將大規模應用視像識別的身份驗證系統,那么相應場景里的視像識別零售系統就會優先于RFID而得到發展。
你以為BAT能夠決定風口嗎?錯!!
當存在多個選擇的時候,國家才具有最終的影響力。在國家需求的主導下,視像識別的身份驗證系統被使用越多,人們所使用的商業方案也將會表現出明顯的傾向,因為技術復用和對接的成本都會低下來。
但是,即使視像識別相對于RFID在政策引導層面取得了優勢,它也不一定就能成功。這也包括其他的技術,譬如重力識別等。
兩個問題成為這些新零售技術的障礙,一個是容錯率,還有一個是倫理。容錯率是可以解決的,只不過需要時間。但是,倫理沖突是很難在短時間內被抹去的。
無感支付是新零售的亮點之一。但我認為,在交易中的儀式感,這是個倫理問題。交易的本質是交換,交換是雙向的,而且相對公平的。拿到的同時要付出,我不能只單向拿到東西,而不去在意我付出了什么。所以,我肯定要確認一下,在交易中花了多少錢,重要的是否花了冤枉錢。
你知道大數據會坑人的么?我曾經遇到這樣的情形,經常去住的酒店,APP上給我的報價,比給與我同行的那個朋友的報價要高許多,因為我是熟客,《殺熟》懂嗎?你以為方便了,其實你只是掉進了被人坑錢的陷阱。
我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但是自動售貨機不會那么快消亡。因為,就交易倫理來說,自動售貨機更符合人們千百年來的消費習慣。新技術會推進文明的升級與蛻變,但絕不是躍遷。反倫理的需求,很大可能會是偽需求。
我認為,自動售貨機與新零售技術之間,交鋒只是暫時的,融合才是真正的趨勢。
在這次廣州展會上,我見到一臺樣機很有意思,它安裝了內部監控攝像系統,對每個交易的設備內部操作都進行攝像記錄,消費者可以通過自己的手機,或者機器的屏幕,看到售貨機內部的取貨運轉過程,這對于故障判斷與交易爭端等問題,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思路。
升級,而不是完全替代。
新零售技術急于讓自己成為零售業的主角,所以被發現與市場格格不入。那為什么不接受,在很多場景下成為配角呢?可以先從那些對識別要求不是那么高的配套應用開始嗎?
自售商業,不僅存在交易面,還有各種各樣的運營支撐和技術需求。
切進鏈條,總有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