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年4月24-26日 上海世博展覽館-北門(博成路)
距離展會開幕
發布時間:2018-01-29
“金姜便利”創始人沈佳和王麒(圖左為王麒,圖右為沈佳)
“未必是有巨頭在玩的事情我們就不能玩了,何況我們的方向其實是不一樣的。”沈佳強調道。
在最初接觸資本方時,沈佳與王麒受了不小的打擊。接連見了五六家機構后,大家都提出了同樣的質疑——無人零售領域已經有人拿到大筆融資,小企業難有機會。而在沈佳看來,有些企業拿到融資后大肆擴張,不一定是好事。相反,她更傾向穩健的打法,“我們一步步調整測試,試錯成本相對低”。
作為一個無人零售品牌,“金姜便利”有無人便利店和無人貨柜兩種產品形態,均采用RFID技術。用戶通過手機掃碼開門,關門10秒內自動扣款,理論上可以做到零損耗。投放場景以廠區和交通樞紐(機場和地鐵)為主。
從廣告人到無人零售
客戶上百萬的賬款打過來,合作方的貨柜卻遲遲未能發貨。沈佳看在眼里,內心焦急。
2016年10月,沈佳和好友王麒正經營一家活動公司。他們利用之前積累的高端社區和品牌方資源,與上海某無人便利店公司合作,為后者對接客戶。
由于技術原因,合作方的樣機遲遲不能落地商用,而另一邊的客戶早已失去耐性,談妥的客戶漸漸流失。無奈之下,兩人只能將簽好的訂單取消,上百萬資金又陸續返回至客戶手中。
“不想讓別人覺得自己不靠譜。”兩位不懂技術的姑娘冒出一個大膽的想法,研發自己的無人貨柜。“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做五六平米的無人便利店,然后賣設備,因為我們有現成的客戶資源。”
由于不懂技術,兩人便開始向身邊做技術的朋友請教。去年4月,在朋友的介紹下,她們認識了某制造企業CFO。本來是技術咨詢,沒想到此人對項目十分看好,主動提出了投資意愿。于是,兩人公司還未成立,就獲得了300萬元天使投資。
金姜便利
去年5月,項目正式啟動。為節省資金,辦公地點設在一家聯合辦公空間。團隊每天開會討論,“到底要設計什么樣的產品形態?”整整一個月,想法不斷被推翻,再想,再推翻……
期間,沈佳發現身邊有越來越多的同類型公司,“因為這件事(生產貨柜硬件)本身沒有技術壁壘”。團隊開始重新思考發展方向:如果繼續生產硬件,一旦技術不能形成壁壘,未來勢必會打價格戰;而如果運營自己的品牌,隨著點位增多品牌價值會增大,而且沈佳和王麒的優勢就在品牌和點位資源上。
于是,團隊決定運營自己的品牌“金姜便利”。去年7月底,首臺Demo機生產完成。這是一間面積6.8平米的無人便利店,采用RFID技術。店內同時允許一組用戶進入,用戶通過手機掃碼開門購物,離店10秒內自動扣款。
面積6.8平方米的無人便利店
第一臺機器投放在公司寫字樓下,方便團隊做產品測試和升級。店內可以存放600件商品,50~60個SKU。沈佳還特地建了一個微信群,希望了解到顧客的評價和反饋。
運營一個月后,沈佳發現無人便利店存在一些弊端。首先,很多顧客有“進店逛逛”的習慣,因此店門口經常會排隊,導致客戶流失;同時,寫字樓屬于較為開放的公共空間,有些用戶不了解結算規則,多組人同時進店,會造成誤結算。
培養用戶使用習慣是很困難的。8月底,團隊經過反復溝通后,決定用貨柜形態代替無人便利店。2個月后,第一臺無人貨柜樣機生產完成。同樣采用RFID技術,無人貨柜可以免去顧客排隊情況,用戶透過玻璃窗選好商品后“即開即拿”,并且也能避免出現誤結算的情況。
位于上海T2虹橋機場的無人貨柜
產品打磨階段完成,沈佳并沒急著投放,而是采取了更穩健的打法。她和王麒發揮自身點位資源的優勢,分別談妥了廠區、機場、酒店和寫字樓四種類型的場景。接下來,團隊開始對投放場景進行測試。
比較之后,團隊發現機器在廠區和機場場景下的流水更高。在此期間,團隊平均每周都會對各點位的選品進行優化。沈佳還特地請一些90后加入團隊,專門負責選品。在他們的建議下,貨柜中增加了很多新奇好玩的網紅產品,比如櫻花可樂、透明奶茶等。
“這些商品的單價較高,利潤空間大,而且很受年輕顧客的喜歡。”沈佳表示,公司預計今年3月左右在上海地鐵內投放30臺機器,同時還會推出基于機器視覺技術的無人貨柜。未來,廠區和交通樞紐(機場和地鐵)將成為公司重點投放的點位。
目前,“金姜便利”在上海共鋪設點位20余個,單店營業額15000元~18000元/月,商品平均毛利率約40%~50%。
據了解,該項目即將啟動Pre-A輪融資,計劃融資3000萬元。資金將主要用于團隊拓展、硬件研發和產品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