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年4月24-26日 上海世博展覽館-北門(博成路)
距離展會開幕
發布時間:2018-01-26
智慧城市是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空間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的新理念與新模式。近年來,包括從基礎設施到工業生產,從交通運輸到政府辦公,一系列智慧城市應用滲透到城市社會,逐漸讓民眾有了實際感受。在這之中,智慧停車作為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重要一環,依托其場景、服務和大數據,將逐步解決停車難、城市交通擁堵等問題,以及創造出更大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
一、行業痛點在哪?
最直接的痛點是停車難 ,產生原因可以歸結到兩方面:車位不足、車位利用率偏低。 在此前由ETCP智慧停車產業研究院與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聯合推出的《2017中國智慧停車行業大數據報告》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未來車位的供需矛盾將進一步加大,且目前主要城市車位使用率也僅僅達到50%上下,其中武漢、成都、蘇州、上海甚至只有40%。而車位使用率比較理想的比例在哪?報告指出,根據大數據的預測,重慶、上海兩個城市,假如現存車位利用率能提升到80%,到了2019年,即使不再新建車位,也能滿足城市停車的全部需求。
資料來源:《2017中國智慧停車行業大數據報告》
二、市場空間有多大?
“停車難”現象的背后,體現的正是傳統停車場智能化水平低,制約車位有效利用的問題。而此種情況形成的市場空間,亦將空前的大。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停車費交易規模大概是5000萬元,且每年保持20%的增速,預計至2020年,停車收費將超萬億元。因此,為了成功拿到這萬億級市場,眾多企業決策入局,爭先要在其中分一杯羹。
要論技術,論產業鏈,智慧停車涵蓋了一系列新興創新手段,包括智能攝像頭、無線通信、傳感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等,當資源整合之后,繼而實現城市停車資源的聯網化、信息化、系統化,這就是智慧停車的架構模式。
資料來源:《2017中國智慧停車行業大數據報告》
目前市場中,以生產停車場設備的安防企業和運營停車管理平臺的互聯網企業居多 ,一時之間,一片混戰,特別是停車管理平臺的互聯網企業出盡風頭。除去已上市的捷順科技之外,筆者選取了近年來部分智慧停車企業投融資事件,以2016年先后融資數億元的ETCP、停簡單為典型,市場的激烈競爭程度可見一斑。
資料來源:IT桔子
三、發展難題是哪些?
1.同質化嚴重
正如同眾多云平臺SaaS應用會有技術的同質化問題一樣,在智慧停車場景中,企業所推出的一系列智慧停車系統產品和云管理平臺,一般都僅圍繞車牌識別系統、移動支付系統、免取卡系統、停車場管理系統等展開。這樣一來,每家企業的產品相似度較高,差異化不足成為一大問題。
2.智慧化程度不高
最基礎的智慧停車系統,往往是將車牌識別技術和移動支付系統結合——入口處和出口處設置具備車牌識別功能的攝像機進行視頻采集,讓車輛免取卡就能出入停車場,并且在車費繳納上也使用移動支付方式。而實際上,一個完善的停車場系統還應包括停車資源的整合、大量停車數據的分析、具備車位引導功能、停車場管理功能、反向尋車功能、特殊車輛管理功能……總而言之,隨著技術水平進步,民眾對于停車智能化的要求一定是越來越高。
3.關系復雜,產權方眾多
從商業綜合體、商業寫字樓、醫院、公共場館、交通樞紐和住宅這六大場景來分析,智慧停車在不同空間業態下的痛點仍有差異。而這些不同類型的停車資源“各自為政”,使得停車場資源具有獨占性和壟斷性,因此,各家企業紛紛開始搶奪停車資源,競爭愈演愈烈,批量性的圈地模式卻仍是不容易推行。
四、敢問路在何方?
針對以上難題,采用定制化方案、大力推行基于數據信息的云計算智能化應用、以及建立多方合作,可能是三個聽起來頗有道理的回答。但是,對于智慧停車、甚至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將繼續往哪個方向發展,應該如何去尋找真正答案呢?筆者認為,親自考察一定是最好的方式。
2018年4月25—27日,在由中國物聯網產業應用聯盟主辦,深圳市物聯傳媒承辦的“2018第十屆國際物聯網博覽會春季展” 上,主辦方將匯聚中國物聯網全產業鏈(感知層、網絡傳輸層、應用層)企業,展示有關新零售、工業4.0、智慧停車、智慧物流、智慧城市等眾多物聯網應用領域的全面解決方案,為到場企業及觀眾提供一個不可多得的市場考察與應用交流平臺。
相關展會情況咨詢
深圳市物聯傳媒有限公司
聯系人:陳先生
聯系電話:
0755-86227155
18676385933
掃描上方二維碼,進入展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