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年4月24-26日 上海世博展覽館-北門(博成路)
距離展會開幕
發布時間:2017-01-13
一、政策助力、優勢產業引導,中國智能制造產業穩步前行
(一)政策頻頻出臺助推產業快速發展
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出臺,我國制造業正式踏上了以智能制造為重要發展方向的轉型升級之路。2016年12月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聯合制定并印發了《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為未來4年我國智能制造產業發展提出了宏觀規劃及深入的實施舉措,也為全國各地大力發展智能制造提供了明晰的發展路徑。與此同時,工信部聯合其他部委已經先后發布了機器人、智能硬件等專項規劃,以及工業綠色發展、綠色制造等專項行動指南,逐步完善以“中國制造2025”為核心打造的“1+33”專項規劃體系。各地方政府及園區也紛紛在其“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智能制造發展方向,包括北京、沈陽、濟南、鄭州等多個城市出臺智能制造產業五年發展規劃,擬通過政策引導,在全國智能制造發展浪潮中占據領先地位。
(二)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工作穩步推進
隨著我國智能制造發展的進一步推進,繼智能制造試點示范2015專項行動之后,工業和信息化部于2016年4月印發了《關于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2016專項行動的通知》,并下發了《智能制造試點示范2016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在總結2015年實施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的基礎上,繼續組織實施智能制造試點示范2016專項行動。相較于2015年共有46個試點示范項目,2016年工信部編制了《2016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要素條件》,并根據此份文件遴選了64個試點示范項目,入選項目更多,涉及范圍更廣,并從制造環節試點示范向新服務模式試點示范延伸。同時,還部署了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體系建設,啟動并組織實施重點領域智能化改造工作,開展智能制造網絡安全保障能力建設,開展智能制造經驗交流與推廣,組織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集中展示等重點工作。
(三)機器人、工業軟件等引領產業發展
我國發展智能制造將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兩大重要方向中,一方面是以機器人、無人機、3D打印等為代表的智能制造新興產業,另一方面是傳統制造業的智能化改造升級,其中以機器人、工業軟件為代表的重點領域成為了2016年智能制造發展的引領者。2016年,我國機器人將持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有望延續2013、2014、2015連續三年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最大市場的勢頭。而隨著我國軌道交通、航空航天、能源電力、裝備制造等重點領域加快發展智能制造,眾多龍頭企業加快智能工廠建設和現有設備智能化升級,對CAD、SCM、MES、PLM等支持工業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軟件以及工業產品內的嵌入式軟件的需求不斷加大,對工業軟件產業規模的增長形成了極大的帶動。
二、新模式、新業態頻現,資金支持與市場需求雙向推動中國智能制造產業發展
(一)“蘋果+富士康”代工模式將在制造業領域加速鋪開
隨著全球制造業的發展模式正在向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轉變,大量中低端生產力正在加速被淘汰。由于傳統制造業擁有重資產、生產周期長等特點,擁有新技術、新模式的企業難以在短時間內將技術及模式轉化為生產力,而在互聯網共享思維不斷普及,金融資本大量注入到智能制造領域的背景下,“蘋果+富士康”這一成功的代工模式能夠將新技術、新模式與現有生產力進行有機的融合,極大縮短企業從初創到投產的生長周期,推動產業更加快速的更新迭代。2016年,包括樂視汽車、蔚來汽車等多家互聯網造車企業已經在探索與國內外傳統汽車制造企業進行合作生產,2017年將是上述企業量產車型亮相的重要節點,一旦能有先行企業成功實現此種合作代工模式,該模式將有望在汽車發展相對成熟等傳統制造業領域加速鋪開。
(二)標準化成為我國智能制造發展的迫切需求
智能制造作為全球制造業發展的熱點方向,包括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均明確信息集成是智能制造最為核心、最為基礎的問題。其中2014年10月美國“先進制造計劃AMP2.0”提出在3到5年內,要使不同供應商提供的制造自動化設備能夠無縫地進行互操作,實現即插即組態;而日本于2015年6月公布的《2015年制造白皮書》中提出,目前工廠使用的制造設備的通信標準繁多,多種標準并存,導致行業發展出現壁壘,要加強“橫向合作”,對于日本制造業提高競爭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要實現信息集成的目標,就需要制作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在全球標準化的基礎上實行統一的標準。我國作為全球智能制造發展的重要一環,在國內盡早形成行業標準體系,才能從根本上推動智能制造的發展,并在全球標準化體系建設過程中取得更多的話語權。
(三)人工智能將成為移動互聯網后下一個投資風口
受到全球范圍內下游應用需求迫切倒逼和上游技術基礎成型的推動,近年來人工智能迎來了加速發展的黃金期。加之智能制造的未來趨勢將逐步從工業向服務業、日常生活等全領域加速延伸,并且移動設備的滲透率越來越高,信息化程度更為成熟,也積累了足夠多的基礎數據。通過深度學習,生活和生產制造趨向智能化并非遙不可及。目前國際巨頭在人工智能技術上還沒有完全形成壟斷,我國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上與發達國家相比不算落后,對于我國來說是個絕好的發展機會,再加上我國在人工智能相關領域不斷產生新的突破,未來人工智能將呈現跨越式增長,同時,隨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人口老齡化的時代來臨,人工智能家庭化的現象將會普及,屆時家用助老服務機器人、醫療機器人以及家用清潔機器人的市場需求將會激增。在人工智能領域加強前期技術研發的投資,將有可能在未來獲得巨大的投資回報。
(四)軟件及算法將引領智能制造產品智能化發展
控制系統的配套軟件及核心算法決定了智能制造在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智能監控、生物特征識別等領域的能力,是我國智能制造實現趕超國際一流水準的重要環節。而從國際龍頭企業來看,包括庫卡、ABB、西門子、德瑪吉等企業都擁有專職的軟件系統和控制算法的研發團隊,確保軟件和算法的進步能夠配套硬件設備的升級,與此同時,部分企業還專門瞄準美國、德國等軟件公司,通過并購的方式購買技術,從而對自身產品進行智能化升級,還能夠向平臺、網絡等方向拓展。
(五)千億產業基金助推智能制造步入發展快車道
隨著《中國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的出臺和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的展開,智能制造產業將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智能制造屬于資金密集型行業,而廣大中小企業普遍面臨著融資難問題,資金已經成為制約中小型智能制造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一方面,資本市場中對于智能制造的關注度愈發提高,但是目前我國智能制造發展仍處于萌芽狀態,大部分企業處于初創階段,投資風險相對較高,投資機構短時間之內還難以引導大量資金進入。另一方面,來自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規模產業和科研基金投入,將為智能制造產業提供強大的動力和資源,解決智能制造企業孵化、發展、擴大規模的資金需求及資源引進、配置問題。目前北京市、廣東省、山東省、湖南省均已經出現不同形式的智能制造產業投資基金,預計2017年智能制造產業基金總體規模將超過1000億元,成為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六)云制造將引領智能制造投資新熱潮
云制造是一種基于泛在網絡、以人為中心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是兩化深度融合和產業鏈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途徑,未來云制造將獲得更多的投資關注。一方面,云制造已經滲透到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包括云端3D打印、供應鏈融資、基于工業云的大數據研發等,在航空航天、汽車工業、工程機械、石油化工、電子電氣等眾多行業均有廣泛的應用。另一方面,云制造也在重塑產業生態,例如在數控機床領域,已經出現了以數控機床生產力和云平臺為主要商業模式的新型互聯網制造形態;在汽車工業領域,也有企業開始嘗試打造汽車全產業鏈生態圈,形成資本、資源、研發、生產、銷售、充電、售后等全方位的云平臺制造模式。2017年,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制造業的加速融合,云制造平臺的搭建將成為國內制造業領先企業的重點投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