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年4月24-26日 上海世博展覽館-北門(博成路)
距離展會開幕
發布時間:2017-07-13
持續火熱的無人零售
零售行業正處在大變革的前夜,而無人零售的興起很可能成為這場變革的催化劑,使得即將發生的變革來得更為迅猛。
在7月8日舉行的淘寶造物節上,早早就被曝光的阿里無人商店淘咖啡正式揭開神秘面紗,其整個的購物過程無人值守,顧客在入店前需要先打開淘寶app,通過一系列的認證后進入(后續無需再掏手機),在選好自己所需的商品(商品可任意放在背包、口袋或直接手拿)后即可離店。
事實上,無人商店最知名的始作俑者是Amazon,早在去年,Amazon便推出了自己的無人商店Amazon Go,其“即拿即走,免排隊”的購物體驗一經推出便廣受關注,一時之間,無人零售的概念大熱,直至蔓延至國內市場,火勢更是變本加厲!
如今,無人商店更是堪稱零售行業的新風口,步入了發展的大躍進時代,筆者曾在拙文《豈止Amazon Go!全球九大無人零售方案詳解(附技術解讀)》中從技術的角度對全球九大無人零售方案進行了探討,在談及的這九大無人零售方案中,八家已經登錄國內市場,中國儼然已經成為無人零售的最佳試驗場。
無人零售高燒的背后,引得資本市場的VC們競相折腰。7月3日,由GGV紀源資本領投,啟明創投、源碼資本、銀泰資本等機構共同參與向繽果盒子(Bingo box)投資一億元人民幣;去哪兒網前CEO莊辰超旗下的斑馬資本投資3億美元于可自主購物的新型便利店——便利蜂;股票市場亦隨之蠢蠢欲動,只是涉嫌無人零售概念股的匯納科技公司股票出現了連續四個交易日漲停。
就連一直懟馬云新零售論的宗慶后亦在大手筆投資無人零售,娃哈哈早前對外宣布與深蘭科技達成戰略合作,簽下了三年10萬臺無人商店的合作,預計總金額高達近百億人民幣,并計劃在未來十年間擴大到百萬臺的規模,無人零售的熱度由此可見一斑!
一次無人商店事故引發的思考
近日,一篇題為《沒敗給市民素質,卻輸給了持續高溫!上海首家無人便利店上線幾天就撤空停運》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由此引發了人們對無人超市的熱議,筆者倒不想拿這件事來斷定無人零售的未來生死(事實上也斷定不了),只是這次事件給了筆者更加冷靜思考無人零售的契機。
貨物被清空的無人商店
目前來看,無人零售模式大致可歸結為“APP+場景設置”,這不正是共享單車、共享出租車們的打法嗎?是的,這一招已被證明屢試不爽。但是,對共享單車、共享出租車而言,目前的戰局基本已定,即一兩家巨頭將收割整個行業,其他的眾多參與者正茍延殘喘,多數競爭者的出局只是時間問題(對共享單車而言,悟空單車及3Vbike的倒閉只是序幕,更多的正走在倒閉的路上)。
此外,與共享單車及共享出租不同的是,無人零售涉及到的產業鏈要遠比前兩者更為復雜,變量更多,這其中的每一個變量都可能成為未來無人零食發展的絆腳石,因此,對涉足無人零售的新創企業而言,需要顧及與思考的地方就更多。
阿里與Amazon為什么要做無人零售?
就當前國內實體零售業的現狀而言,其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兩高一低”,即人力成本及店面租金高企,毛利率偏低,此時無人零售的出現有其合理及必要性,它起碼部分地緩解了其中的兩個——人力成本和租金,這已成為零售業界人士的一個共識,可說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這肯定不會是阿里、Amazon這些巨頭們涉足無人零售的唯一理由,即使無人零售不是零售未來的眾多趨勢之一(無人零售肯定不會是未來零售的終極,甚至不會是未來零售的主流,只會是未來零售業的一個補充),阿里及Amazon這些巨頭同樣亦會涉足,不為別的,只因恐懼,這是大公司普遍存在的一種技術恐懼癥。
這種恐懼是出于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它讓這些行業巨頭們在判斷錯誤與錯過之間選擇了前者,以確保自己在技術及趨勢的研判上持續領先。這樣的經驗教訓在科技界比比皆是,微軟錯過了互聯網及搜索,google崛起了;google錯過了社交,facebook崛起了,騰訊錯過了電子商務,如今這塊被阿里與京東(目前騰訊已持股京東,成為最大股東)瓜分,京東錯過移動支付,移動支付基本被阿里與騰訊壟斷,如今,強東哥只能吃這二位大哥剩下的殘羹冷炙充饑。
在趨勢及技術的判斷上一旦落后,后續趕上的可能性便微乎其微,同時其代價亦是極其高昂,微軟怕是趕不上google的搜索,google同樣也撼動不了Facebook的社交地位,因此相較于后期巨量的追趕投入,前期在技術上的研發支出可謂甚微,這就是為什么google每年都會在新領域、新技術的研發上投入百億級美元的原因。
技術的缺陷,人性來彌補?
筆者在拙文《豈止Amazon Go!全球九大無人零售方案詳解(附技術解讀)》中著重介紹了無人商店所采用的技術,簡單而言,目前無人商店所采用的技術可概括為三大流派(所有無人零售方案皆采用了多種技術的結合,筆者為方便解說才如此歸類)。
第一個流派主要利用的是機器視覺、深度學習算法、傳感器融合技術、卷積神經網絡、生物識別等這類目前較為前沿的技術,它的典型代表就是Amazon Go以及國內的Take Go;
第二個流派主要利用了RFID技術,RFID在對商品的識別與跟蹤上具備一定的優勢;
第三個流派則主要利用二維碼識別技術,這已經跟傳統零售較為接近了。
目前來看,無論是哪一種技術流派,皆存在諸多的技術缺陷。
對第一流派而言,當Amazon Go在面對大人流量時(超過20人)、顧客快速移動、以及顧客并沒有將商品置于原本位置時,Amazon Go系統都會出現失誤甚至崩潰,同時,在機器視覺識別的前期,還需要對所售商品進行大量的機器圖像學習以實現對售賣商品的準確識別,當然,學習的樣本越多,識別的準確度便越高。
第二流派的RFID技術。RFID技術由來已久,在物流、服裝等領域的應用已較為成熟,但目前的成本依然偏高,其傳輸會受環境所限,比如金屬、液體、灰塵、霧等懸浮顆粒物質皆會影響傳輸,同時RFID標簽易遭屏蔽及損毀,對感應距離亦有一定的要求。
筆者在這里修正一下《豈止Amazon Go!全球九大無人零售方案詳解(附技術解讀)》一文中對阿里淘咖啡的觀點,在淘咖啡正式亮相前,筆者以為其對商品的識別采用了機器視覺技術(其前期的相關宣傳有一定的誤導性),事實上是采用了RFID技術,淘咖啡的機器視覺技術主要被用在對顧客的跟蹤及識別上。
二維碼作為第三個流派,其問題體現在安全性上,二維碼可復制,且缺少核對、監督環節,同時對二維碼的識別需要一一進行,無法群讀,在便利性上大打折扣。
可以想見,如果顧客針對上述三大流派各自的技術缺陷進行作弊,得逞的概率將會非常高,一個更為麻煩的問題是,三大流派的無人商店方案皆懼怕尾隨(筆者在此就不再詳述方法了),可以想見,如果兩人及以上的人員相互配合,后果將會怎樣?
因此,有觀點認為,目前的無人零售商店就像是做慈善一樣,對此,筆者不置可否。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目前所有的無人零售方案皆存在缺陷,而這個缺陷目前只能依賴人性(確切說是人性向善)去彌補,可行與否,一言難盡!
無人零售,誰是未來贏家?
延續舊思維,找不到新大陸。在談論無人零售未來的贏家時,倒不妨先談談零售的本質。近日,京東老板劉強東發7000余字雄文懟馬云新零售論,劉強東指出,零售不存在新與舊,零售的本質一直都是:成本、效率和體驗,這一點從來沒有變過。
那么無人零售的興起,給成本、效率以及體驗帶來了哪些變化呢?
To B:
對B端而言,在人力成本及租金上相比傳統零售優勢明顯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無人零售采用的是APP+場景模式,在前期的app推廣、用戶習慣培養及維系顧客粘度上需要進行持續的投入,再加上RFID標簽成本、標簽粘貼所需的人力、24小時視頻監控值守及其相應的軟硬件配套設施(選擇不同的流派方案會有對應方案的軟硬件設施成本),商品折舊、損毀以及后續的軟硬件維護更新等,這些顯性隱性成本皆需要顧及。
To C:
對顧客而言,購物的實際體驗到底如何?目前而言,用戶首先需要在手機上下載app,然后掃描入店,選好商品后,需要自己掃描操作,然后再手機結算,同時往往一次性購物的數量還有限制;傳統商店實際的步驟只是進店,選商品,然后結算。
相較而言,無人商店似乎更顯繁瑣。實際上,很多無人店只是將原本需要營業員操作的步驟下放給顧客自己來操作,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讓購物變得更為繁瑣,對于初次使用的用戶而言,前期的學習適應過程會讓購物的效率更低。
可見,目前無人零售離Amazon Go所提倡的那種“即拿即走,免排隊”的理想狀態依然還有一段較長的路要走,更加詳細的無人零售技術介紹可瀏覽《豈止Amazon Go!全球九大無人零售方案詳解(附技術解讀)》,本文不再著重介紹。
可喜的是,在這一輪的無人零售大戰中,起碼目前的格局尚未明朗,貌似參戰的各方都還有機會,但其實勝利的天枰早已有所偏向。
從商業模式來看,無人零售采用的是app+場景模式,app入口占據者將具備先天優勢,也就是說像阿里及騰訊這類擁有巨量app入口流量的互聯網企業一開始就會領先,而傳統零售企業的優勢相對而言在場景設置(這個優勢的份量遠不及app)、供應鏈及渠道上。
可以想見,對阿里及京東(有騰訊支持)這類巨頭而言,走B端及C端都是理直氣壯,但對前文提及的第一流派新創企業而言,筆者認為走B端將更為穩妥。
對第一流派新創企業而言,這類企業所采用的機器視覺、深度學習算法、傳感器融合技術、卷積神經網絡、生物識別等新興技術的研發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的研發積累,因此這些技術本身就具備很好的“護城”作用(特別是研發過程中所獲得的相關專利,意義重大),因此這類企業與其涉足c端而分散精力,不如專注B端,只做擅長之事,不擅長的事交由擅長的人代勞,這樣既避免了與B端的直接競爭從而引起對方猜疑,也更能集中精力于新技術的研發應用上,拉開與后來者之間的差距,拓寬自身的護城河。
事實上,國內無人商店Take Go的研發者深蘭科技正是沿襲了這一思路,除了前述談及與哇哈哈的合作外,深蘭科技亦與周黑鴨達成合作,其全國800個直營店都有可能改造成智能店;與良品鋪子的合作門店也將很快進行測試。據深蘭科技創始人陳海波先生透露,目前深蘭科技正與伊利、永輝超市、羅森、蘇寧等企業洽談相關合作事宜。
好消息是,上海深蘭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陳海波先生將出席深圳國際零售智能化創新應用大會,并發表無人零售主題演講,大會將于2017年8月17日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關注無人零售的業界朋友屆時可直接與陳海波先生交流探討。
同時,主辦方還廣邀更多零售界知名企業代表、業界專家、行業資深人士及政府權威機構代表共同探討零售業最新、最熱門技術及其應用,相信對零售行業人士而言會頗有助益!
對于第二及第三流派新創企業而言,由于技術本身的難度并不高,不足以形成一個可靠的護城河(很多傳統的零售巨頭會自己開發無人零售系統,像天虹商場的無人零售系統就采用了二維碼技術),倒不妨借助資本的力量發力c端這個更大的市場,堪稱無人商店“網紅”的繽果盒子即是如此,繽果盒子近期完成A輪1億人民幣融資后,預計將在年內完成5,000個無人商店的鋪設。
最后,筆者想說的是,對阿里及Amazon這樣的行業巨頭而言,無人商店這個風口還不夠大,他們只需要保持在技術上的領先優勢即可,維持這種進可攻,退可守的平衡狀態就好。
對VC而言,無人零售有其合理及必要性且其概念足夠吸引人,同時相關的企業亦樂于加入這場競賽,共同促成了無人零售當下的火熱,只是這場火熱能否持續,筆者持保留態度,因為從更加長遠的距離來看,無人零售肯定不會是未來零售的主流,一個補充而已,但它在零售業態效率及體驗的改善方面則是個頗有助益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