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年4月24-26日 上海世博展覽館-北門(博成路)
距離展會開幕
發布時間:2017-04-11
近幾年來RFID技術發展迅猛,已廣泛應用于社會、經濟、國防等領域,顯示出巨大的發展潛力與應用空間。3月29-30日,2017(第十一屆)RFID世界大會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隆重召開。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現任物聯網中心感知技術研究所所長、國家傳感器網絡標準工作組應用組副組長、衛計委醫療物聯網標準工作組專家、ISO/IEC/JTC1/SC31 WG4工作組專家、ISO/IEC 18000-4(mode4)國際標準編輯宋繼偉博士就《我國自主創新RFID標準研制及產業化情況》進行了精彩的演講。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宋繼偉博士
制定自主標準的必要性
國際上,標準化組織ISO/IEC針對各個頻段的射頻應用都頒布了標準。空中接口標準是RFID技術的關鍵技術標準,而由歐美發達國家主導的RFID空中接口協議標準已成為國際上射頻應用和產品開發的主流標準。
ISO/IEC 18000-6 涉及15個公司的600多個專利
在大會上宋博士就針對RFID在國內的發展狀況進行了介紹,RFID技術在2000年在國內開始應用,但由于當時技術缺乏導致RFID在國內發展不起來,所以那時主要用國外的標準產品。隨著2005-2006年國家技術資金的投入,使得RFID產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也逐漸應用于國防、交通、生產制造等多種領域,于2010年國家開始制定自主標準的工作。
為什么要制定RFID標準基礎?宋博士指出,長期以來RFID關鍵技術專利基本掌握在美國、日本和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的跨國公司手中,形成了較強的專利保護布局,導致國內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發展一直都處于技術跟隨階段,受制于人。于是,為打破技術壟斷,滿足國內及軍用RFID應用需求,推進RFID技術和應用發展,迫切需要制定我國自主可控的RFID標準。
自主創新標準的制定
自主標準的制定是從國家當時RFID產業的狀況與需求出發,去制定了兩個國家使用標準頻段800/900MHz標準和2.45GHz標準。在標準制定過程中首先要進行需求分析,對整個關鍵技術分析,然后進行虛擬仿真的分析,之后對標準參數進行反饋、校驗,在標準制定后期對產品進行物理驗證和大量的仿真驗證,最后才得出了標準的內容。
制作流程
標準的特點:自主性強,創新面廣;安全性高,具有不同強度的安全機制;性能良好,具有高效的防碰撞機制;可擴展性強。
轉標工作出臺
2012年,國家標準委與總裝選取RFID領域為自主技術標準“軍轉民”的突破口,啟動了800/900MHz和2.45GHz射頻識別空中接口協議國軍標轉化為國標的工作。2012年,2013年這兩項國家標準相繼出臺。此外,2.45GHz空中接口通信參數國家標準已經上升為國際標準,宋博士作為2.45GHz國際標準提案的編譯組組長,2014年正式立項,目前處于FDIS投票階段,這是我們國家RFID領域第一個自主國際標準。
RFID產業化和應用推廣
一.RFID產業化
射頻識別開放實驗室的成立:成立于2013年4月18日,成員有14家,主要是整合國內外技術力量,研究開發共性技術和核心技術,宣傳推廣標準并為用戶提供射頻識別技術演進,推動我國射頻識別技術、應用和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自主空口標準符合性測試平臺建設:建立了一套自主標準符合性測試系統,為產品的研發和標準的應用推廣提供技術保障并開展符合自主RFID標準的產品測試。
800/900MHzRFID產業化情況
2.45GHzRFID產業化情況
二.RFID應用推廣
800/900MHz標簽應用:在商務部酒類追溯與防偽中的應用;公安部、工信部聯合開展機動車電子標識國標制定;工信部2016年智能制造專項等。
2.45GHz電子標簽應用:在長三角航道網及京杭運河水系智能航運信息服務(船聯網)中的應用。
關于電子標準院
電子標準院成立于1963年,是國家從事電子和信息技術領域標準化的基礎性、公益性、綜合性研究機構。以電子信息技術標準化工作為核心,通過開展標準科研、檢測、計量、認證、信息服務、技術咨詢等業務,面向政府提供政策研究、行業管理和戰略決策的專業支撐,面向產業和社會提供標準化技術服務。電子標準院與多個國內標準化技術組織及著名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為標準的應用推廣、產業推動和國際交流合作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