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4-19
幾十年來,我們一直在為動物植入微芯片,但是,將皮下射頻識別電路植入人體的想法,卻引發不少相關工作者的詬病。近日,一名來自荷蘭,名叫帕曼的安保人員在商店付款時的舉措,讓收營員瞠目結舌。只見帕曼將自己的左手放在付款掃描機附近,即完成了付款。其實這讓人“驚掉下巴”的操作,源于她在左手的皮膚下植入了一個非接觸式支付微芯片。
早在1998年,智能微芯片首次被植入人體。當時英國教授凱文·沃里克通過手術將芯片植入手臂,以進行各種自動控制試驗。但為了避免引起并發癥或芯片本身功率有限等,在試驗9天后芯片就被取出。但這一創舉被認為有望幫助殘疾人更好地料理自己的生活。
在過去10多年時間里,芯片植入技術才開始漸漸商業化。去年,一家名為Walletmor的科技公司成為第一家出售可植入支付芯片的公司。據該公司介紹稱,目前此類芯片已出售了500多個。
據Walletmor公司介紹,這種植入支付芯片重量不到一克,比一粒米大一點。它是由一個微型芯片和一個天線圈組成,包裹在類似于塑料的天然生物聚合物中。平常感受不到芯片的存在,但在付款的時候,會感覺到像是有人“捏你的皮膚”,并且能感受到手部輕微的震動。芯片植入人體后能立即起作用,并會牢牢固定在原位。此外,它也不需要任何充電裝置。
但隨著使用此項技術的人數逐漸增多,個人隱私安全問題同樣引發了不少人的關注與爭論。據一位反對者透露,植入支付芯片會導致隱私信息被追蹤。
其實不然。植入支付芯片與其他支付方式的技術原理相同,即無線通信。而使用的技術則是近場通信(NFC),即智能手機中的非接觸式支付系統。而植入人體的芯片多是基于RFID的無線通信技術(常用于非接觸式的借記卡或信用卡中),因芯片內含有天線圈,就決定了付款機必須在一定的距離內才能掃描到支付芯片。
隨著全球新冠疫情的爆發,非接觸式支付也逐漸讓全球人民所接受,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非接觸式芯片植入的付款方式也將成為大眾流行的普遍行為
并行科技邀您共聚2024AGIC深圳(國際)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博覽會
領馭科技將亮相AGIC深圳(國際)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博覽會,“瀚鵬AI”打造企業新質生產力
【IOTE】專注大中功率RFID讀寫器的推廣—上海舜識將亮相IOTE國際物聯網展
【IOTE】RFID智能硬件識別解決方案商—瑞弗艾迪將亮相IOTE國際物聯網展
【IOTE】國內定制化物聯設備與特種電子標簽先驅品牌——鼎界物聯將亮相IOTE國際物聯網展
【IOTE】物聯網應用專家—羅維尼科技將亮相IOTE國際物聯網展
【IOTE】平頭哥邀你相聚2024IOTE國際物聯網展·深圳站
【IOTE】以位置服務為中心的物聯網芯片及解決方案供應商—芯與物將亮相IOTE國際物聯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