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5-22
云計算公司加入開發AI芯片大潮,芯片巨頭有否危機感?分析稱,未來幾年,英偉達或仍將占據主導地位,但能同時提供GPU和CPU的AMD、英特爾以及專注打造可編程芯片的賽靈思都是其不可小覷的對手。
5月18日上周五,有消息稱中國ASIC芯片制造商比特大陸正挺進AI芯片。CEO吳忌寒還預測,AI芯片在五年內可占據比特大陸收入的40%。
這一消息對于華爾街研究投資公司CFRA而言,或許并不意外。在上周一(5月14日)的研報中,CFRA分析師Angelo Zino就曾看到,英偉達等幾家芯片制造商已在爭相為AI服務提供技術支持。但值得注意的是,云計算公司同時也在大舉投資AI。
Zino相信,云服務提供商正在基礎設施層面進行投資布局,以便企業與機構通過公用云使用AI,支付較少費用便可以用自己的數據測試不同的應用。
硬件方面,部分互聯網云計算巨頭也開始為AI開發應用專用集成電路,即定制芯片ASIC。Facebook正與英特爾合作開發AI芯片,為其提供技術輸入;而中國的阿里巴巴也正在研發一款能夠運用于圖像視頻分析、機器學習等AI推理計算的芯片。
但Zino認為,在云計算公司的開發過程中,ASIC芯片成本或將降低,但芯片設計本身或將十分昂貴,還會消耗大量時間。因此,云計算公司加入開發AI芯片大潮,不太可能威脅到現有的AI芯片制造商。
作為AI芯片領域最早的入局者,英偉達此前幾乎也是這個市場中唯一的參與者和領導者。
華爾街見聞曾介紹,由于深度學習對計算速度的要求是“暴力”的,英偉達GPU芯片可以讓大量處理器并行運算,速度比CPU快十倍甚至幾十倍,因而成為絕大部分人工智能研究者和開發者的必備”核彈“。
《財經天下周刊》的消息稱,國內搞AI創業的人幾乎全在用英偉達GPU和平臺,一個小型AI創業團隊在英偉達芯片上花費幾十萬元很正常。
Zino分析認為,未來幾年,英偉達基于Volta架構的顯卡將繼續在云計算領域大部分的培訓應用中占據主導地位。但分析也承認,英偉達的其他對手也不可小覷。
單看GPU,AMD顯然是英偉達的最大敵手。這一點從PC玩家多年來的“N卡與A卡之爭”之中,便可見一斑。Zino分析稱,AMD具有同時向數據中心提供GPU和CPU的能力,這或將為其帶來長期的競爭優勢。
去年11月,AMD還和英偉達的另一“死對頭”英特爾攜手合作,在移動端個人電腦的“發燒友社群”進行組隊。英特爾稱,與AMD聯手是為了推出更輕、更薄和性能更強大的移動平臺,將筆記本電腦厚度從傳統的26mm降至11-16mm。
當時有分析認為,英特爾與英偉達的對抗已從勢微的個人電腦領域,轉戰到企業用數據中心和為大型互聯網公司提供AI算力支持。為此,英特爾分別在2015和2016年收購了Altera、Nervana和Movidius等公司,斥資數百億美元,為人工智能領域的深度學習提供芯片支持。
此外,Zino還十分看好專注打造可編程芯片的賽靈思(Xilinx),認為該公司很有潛力成為AI芯片領域的重要參與者。
盡管目前賽靈思的AI相關收入仍舊微不足道,但我們堅信,該公司的可編程芯片將在機器學習、實時深度學習等領域獲得更多機會。